大唐战魂高仙芝,曾与阿拉伯联军生死大战!冤死时奸臣手下100名陌刀手也潸然泪下_边令诚_封常清_唐玄宗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19:39 点击次数:201
高仙芝,史书记载他是来自高句丽的一位英俊少年,自幼便展现出对骑射的超凡天赋,并以勇敢果断著称。年少时,他随父亲迁至大唐,二十岁时便被任命为将军,前途似锦。
在吐蕃占领小勃律的背景下,大唐王朝三次派遣大军进行讨伐,但均以失败告终。到了天宝六年,朝廷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,命令他带领军队出征。高仙芝不负众望,智勇双全,成功地击败了敌军小勃律,因而朝廷将他提升为安西节度使。在天宝九年,他再次接到命令,率军攻击石国,即现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地区。在先与敌方和谈后,他又偷袭成功,捕获了敌国国王和其部众,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。此后,他返回朝廷,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,并担任右羽林大将军。
尽管在怛罗斯一战中阿拉伯取得了胜利,导致中亚地区遭遇伊斯兰教的侵入和文化更迭,但战斗的进程却极为复杂。当时唐玄宗统治下的朝政已经岌岌可危,高仙芝带领着七万士兵孤军深入(安西四镇的汉军仅有两万四千,其他则是各藩属的增援),缺乏后勤支持,并且经常遭到吐蕃和回鹘的袭击。与之对抗的阿拉伯军队则人数庞大,兵员精锐,粮草充足,显然优势巨大。由于后勤不足,高仙芝只能奋勇一战,然而最终爆发了叛乱,导致意外撤退。当时唐军的战斗力其实令人振奋,特别是骑兵与陌刀兵的强大威力,让阿拉伯联军颇感忌惮。高仙芝在撤退过程中壮烈抵抗,几场精彩的防御战至今被军事史专家赞誉。
展开剩余53%再往后,高仙芝出征东部时,宦官边令诚曾对他提出诸多建议,但高仙芝并未采纳,这让边令诚心怀不满。边令诚随后入朝上奏,向唐玄宗反映高仙芝及大将封常清的失利情况,声称封常清称叛军强大,可能动摇军心,又指控高仙芝暗中克扣士兵的粮食和赏赐。唐玄宗听信边令诚的片面之辞,勃然大怒,竟然派边令诚前往军中,执行对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斩首命令。
在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,边令诚抵达潼关,首先将封常清召来,宣布敕令,随后将其斩首,尸体弃之于芦苇之间。高仙芝返回官署后,边令诚带着一百名陌刀兵,直言:“御史大夫有命,要处死你。”高仙芝急忙下马,表示自己因撤兵而有罪,愿意接受但坚定否认克扣军粮与赏赐之事。他愤怒地质问边令诚:“天上有天,地下有地,士兵们都在此,你难道对此毫不知情?”接着,他转向部下,表达了招募他们的初衷,说明撤退乃是为了加强潼关的防守,若自有不当之处,士兵们可当场控诉。全军呼喊出声,震天动地,以至于边令诚和他的陌刀兵们也感动得流下了泪水。高仙芝望着封常清的尸体感慨道:“你是我提拔的将领,如今我与你同死!”
高仙芝被视为大唐时期的一位杰出将领,他与封常清的冤屈之死动摇了军心,导致大唐失去了两位具备丰富战斗经验的将领,对后来的安史之乱平息造成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相关资讯
